三鐘經 Angelus
文:胡健挺OFM 日期:2002年11月
1.1.亞西西聖方濟的中東之旅
在1219年,方濟懷著殉道的熱誠,往回教地方去。傳記者記載:「他回頭第十三年,又向敘利亞出發了。當時,正值知友與教外人天天作著殊死的戰爭。方濟居然不怕,帶著一位同伴,去見回王。」(薜一57;文一9:7-8)他剛參加了5月26日在寶尊地(Portiuncula)舉行的大會後,就在8月29日抵達埃及東北部的達米埃塔城(Damietta)。與他同行的,是易路明兄弟(Brother Illuminato);他所見的回王,是Sultan Melek-el-Khamil(1217-1238)。
自從1218年5月9日開始,十字軍就在這裏與回教人開戰。1219年8月29日一役,方濟曾親臨戰役,預告十字軍的慘敗;結果一如所料,十字軍「損失其大,連死亡帶被俘虜者共六千之眾。」(薛二30,文一11:3)該戰役後,雙方計劃言和,但9月26日又再點燃戰火。應是在此和平的期間,方濟與其兄弟被帶到回王前,並向回王宣講基督信仰。雖然宣講是徒勞無功,卻嬴得了回王的敬重。大概也是在此之後,他被允許到了聖地朝聖。
1220年,聖方濟從近東回到歐洲。一般相信,聖方濟在往聖地朝聖後,深受回教徒每天數次放下工作祈禱的熱誠感動,願意把這種虔敬的習慣,引進教會。大概在回到意大利的那一年,他執筆致候在國家內市長和執政官、司法者與總督,向他們建議:「我的主人們,我堅決勸告你們,要把所有的掛慮與操心擱置一旁,熱切地領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至聖體血,聖善地紀念他。你們要在託付給你們的民眾前,促進這種對主的尊崇。每天黃昏,由一位傳信者或以其他信號發出通告,使全民眾都將讚美及感謝,歸於全能的主天主。」(致人民首長書6-7)
在差不多同時,他又「以上天下地的新標誌,致候所有小兄弟的監督(custos)。它們在天主的眼中是偉大出眾的,但對許多修道人和其他人來說,卻價值甚低。….你們的每一篇宣講,都要提醒民眾悔改之道,以及他們如不領受主的至聖體血,就不能得救。司鐸在祭台上祭獻、或攜帶聖體往某處去時,大眾應屈膝去頌揚、光榮、及尊崇永生真實的主天主。對主的讚美,要向萬邦傳揚及宣講。要使全球各民族,在每小時及每當鐘聲響起時,都將頌揚與感謝歸於全能天主。」(監督一書1,6-8)
這兩封書信,把聖體敬禮與聞信號就該讚美天主的勸勉,連在一起,成為教會「上天下地的新標誌」。
1.2.方濟會兄弟們的回應
我們無法確知,方濟的書信對兄弟團體有多實際的影響。無論如何,位於義大利中部亞雷佐(Arezzo)城的一個方濟會院,應是三鐘經的發源地。歷史記述,在1250年,該會院中一位本篤兄弟(Brother Benedict Sinigardi),於每天黃昏鐘聲響起時,就會誦念或詠唱以下對經:「主的天使報瑪利亞….(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)」。其他地方的會院,亦慢慢爭相效法。
在1269年的亞西西大會上,或是1263年在比薩(Pisa)大會上,當時方濟小兄弟會的總會長聖文德(St. Bonaventure),大力推動在禮儀上慶祝聖母訪親的奧蹟。會譏決定「為了尊敬光榮的童貞,所有兄弟都要教導百姓,在夜禱的鐘聲響起時,數次向榮福童貞致意。」
威尼斯(Venice)會省於1305年,在意大利東北部城市帕多瓦(Padua)舉行省會議時,作出有關的決定:「在所有的會院內,每天黃昏,都要緩慢地搖鐘三響,敬禮光榮的童貞。而每一位兄弟都要下跪,三次誦念『萬福瑪利亞,滿被聖寵者,….』。」傳統信念認定,當年天使向瑪行亞報喜的時辰,正是這一刻。
在1327年5月7日,教宗若望二十二世,把這習慣引進羅馬,並且頒授大赦。
2.發展
2.1.黃昏「三鐘經」
按道明會士艾沙神父(T. Esser, OP)的研究結果,Gran地方的教區會議,於1307年決定,在黃昏鐘響時,要誦念三遍聖母經。但是,有關這種風俗,在十三世紀,已有零星的紀錄。另有一傳說,教宗額我略九世,曾於1239年下詔書,要求在讚頌聖母時要鳴鐘。
聖艾道活(St. Aethelwold of Winchester)約於975年左右,編寫了“Regularis Concordia(會規的一致)”,那是一本關於隱修院規則的書。書內提及,每逢夜禱、誦讀及第一時辰,在聖詠之前,應先誦念一種稱為”tres orationes(三個祈禱)”的禱文。雖然未有明文在夜禱時鳴鐘,卻清楚指定在其他時辰唸”tres orationes”時要鳴鐘。
隨著時間的進展,它逐漸與三組鐘聲相連一起;這種習慣,在Bec與St. Dennis等地方,及在聖奧斯定誦經團(Canon Regular of St. Augustine)的所在地,尤其明顯。但是,在上述的這些例子中,從未提及要誦念聖母經。
在聖母經普及化成為每天的祈禱以後,信友誦念聖母經,如同隱修士誦念”tres orations”,似乎是很自然的事。就好像信友以一百五十遍聖母經,代替聖職人員的一百五十篇聖詠一樣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一些隱修院的習慣,在誦念”tres orations”時,禮規內列明,在不同的節期,要站立或是要下跪。這正是一直到今天,誦念三鐘經時,所用的禮規。
我們可以結論說,黃昏「三鐘經」的起源,可能是信友仿傚隱修院夜禱的習慣而成,與在中古時代的宵禁,並無直接關係。慣例是在宵禁時先會鳴鐘示警,命人把燈火熄滅。1061年,諾曼第地區(Normandy)也有宵禁;是先鳴鐘要人祈禱,再是提醒人不要外出。很可能宵禁鐘聲是借自祈禱鐘聲,二者的結合也只是偶然的。
2.2.早上「三鐘經」
最早的記載,來自意大利帕爾瑪(Parma)城的紀錄,當時是在1318年。那原是城本身的鐘響,但該城的主教勸勉百姓,在聽到鐘聲時,要為和平的意向,誦念天主經及聖母經各三遍。故此,這被稱為『和平鐘聲』。
早上的「三鐘經」,也可能源自隱修院習慣;他們在第一時辰祈禱時,敲鐘誦念”tres orationes”。
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帕維亞(Pavia),從1330年開始,就有誦念早上「三鐘經」的傳統。這種習慣,很快就在全歐洲盛行。
英國南部溫切斯特(Winchester)的若望(John Stratford)主教,早在1324年,就頒令在教區內的信友誦念黃昏「三鐘經」。但一直到1399年,英國南部的亞倫德爾(Arundel)總主教,才有誦念早上「三鐘經」的指引。
2.3.中午「三鐘經」
中午「三鐘經」發展得最遲,也最錯綜複雜。
法王路易十一曾於1275年,下令要在中午鳴鐘,即「和平鐘聲」,為和平及戰勝突厥人(Turks)而祈禱。
但是,根據十四及十五世紀的德國主教會議文件,這中午鐘聲,是與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相連。中午鐘聲分別於1386年在布拉格(Prague)及1423年在德國的美因茨(Mainz),首次被記錄下來。起初只限於星期五,後來源才發展成每一天都舉行。在十六世紀初,以英語寫成Horae(時辰)的及以德語寫成的Hortulus Animae二書中,除了慣常在鐘響時誦念三遍聖母經外,還加上頗長的、紀念苦難的禱文。
約在1575年,在各式的熱心祈禱書中,已出現和我們今天所用的三鐘經非常接近的經文,只是缺少了最後的禱文。在中午敲鐘時,信友可以用它,來替代主死亡的紀念。
2.4.綜合
在1576年的一份以英語翻譯的手抄本中,有下列的指示:早上要紀念主的復活,中午紀念主的苦難,黃昏紀念主的降生;因為這些時辰,正是奧蹟實際發生的時間。
另有一些祈禱書建議,早上響鐘時,誦念「天王后喜樂(Regina Coeli)」;中午響鐘時,誦念基督苦難禱文;黃昏響鐘時,誦念「主的天使(Angelus Domini)」。
在十七世紀,Angelo Rocca等人建議,在復活節期間,以「天王后喜樂」取代「主的天使」。
三鐘經現行的三段詩節,最早出現在1560年威尼斯印製的義語要理中。今天普世通用的圓滿格式,大概始於1612年。義大利人更慢慢習慣,在黃昏三鐘經之後,加上為亡者祈禱(De profundis)。另外,他們也在每次三鐘經之後,加唸三遍聖三光榮經,以感謝天主聖三沛施給瑪利亞的恩典。
3.應用
三鐘經拉丁文原稱「Angelus」,是天使之意,是「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(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)」的第一個拉丁文字。按拉丁教會的習慣,一般是用經文的首一至三個字,來作經文的名稱(例如:天主經,原文是Pater Noster;聖母經是Ave Maria)。
誦念三鐘經,每天三次。一般來說是在早上六時,中午,及下午六時,教堂鳴鐘三次,提醒信眾要暫時放下一切,默想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世計劃,從而讚美感謝天主。
因每天鳴鐘三次誦念,故中文名之為「三鐘經」。
現行的三鐘經包括三遍聖母經,在聖母經之前先誦念三句啟應詩節,最後以禱文結束。該禱文本來是屬於聖母的一個對經,就是「救主之母(Alma Redemptoris)」。
「救主之母」對經,現在可於夜禱後選用,全文是「大哉救主之母!你是天國之門,世海之星。求你扶助行將墮落的人。奮起前進。你接受加俾額爾天使的問候,超乎自然地生育了創造你的主宰,畢生保持著童貞,求你垂憐我們罪人。」
教宗本篤十三世,於1724年9月14日,頒發大赦給那些按時誦念三鐘經的人。其中規定:誦念時要下跪,並要在鳴鐘時誦念;星期六黃昏及主日,誦念時則要站立。良十三世於1884年4月3日,重新確定大赦的賜給,而條件己較寬鬆。
近代的規定,寬容性更大。例如:那些不會背誦或不懂閱讀的人,可以用五遍聖母經代替。另外由於現代社會環境的改變,三鐘經的時間可以個別調節,盡量接近原有的時刻即可。在復活節期間,用聖母對經「天王后喜樂(簡稱喜樂經)」的詩節及禱文代替。誦念喜樂經時,是用站立的姿勢,慶祝基督已從死者中復活了。這一個聖母對經,也可在夜禱後選用。
4.祈禱文
4.1.【「三鐘經」文言文譯本】
啟
主之天神報瑪利亞;
應
乃因聖神受孕。
啟
萬福瑪利亞,滿被聖寵者,主與爾皆然,女中爾為讚美,爾胎子耶穌,並為讚美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為我等罪人,今祈天主,及我等死後。亞孟。
啟
主之婢女在茲;
應
希惟致成於我,如爾之言。
啟
萬福瑪利亞,滿被聖寵者,主與爾皆然,女中爾為讚美,爾胎子耶穌,並為讚美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為我等罪人,今祈天主,及我等死後。亞孟。
啟
且天主聖子降生成人;
應
居我人間。
啟
萬福瑪利亞,滿被聖寵者,主與爾皆然,女中爾為讚美,爾胎子耶穌,並為讚美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為我等罪人,今祈天主,及我等死後。亞孟。
啟
請眾同禱:
懇祈吾主,以爾聖寵,賦於我等靈魂。俾我凡由天神之報,得悉爾子耶穌基督降孕者。因其苦難,及其十字聖架,獲享復活常生之光榮。因我們的主基督。
眾
亞孟。
4.2.【「三鐘經」白話文譯本】
啟
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;
應
她因聖神受孕。
啟
萬福瑪利亞,你充滿聖寵,主與你同在,你在婦女中受讚頌,你的親子耶穌,同受讚頌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求你現在、和我們臨終時,為我們罪人,祈求天主。亞孟。
啟
我是主的婢女;
應
請依照你的話,在我身上成就罷。
啟
萬福瑪利亞,你充滿聖寵,主與你同在,你在婦女中受讚頌,你的親子耶穌,同受讚頌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求你現在、和我們臨終時,為我們罪人,祈求天主。亞孟。
啟
天主聖子降生成人;
應
居住在我們中間。
啟
萬福瑪利亞,你充滿聖寵,主與你同在,你在婦女中受讚頌,你的親子耶穌,同受讚頌;
應
天主聖母瑪利亞,求你現在、和我們臨終時,為我們罪人,祈求天主。亞孟。
啟
請大家祈禱:
天主,求你把你的聖寵,注入我們的心中。我們既因天使的預報,得知你的聖子降氐成人。亦願賴藉他的苦難,及他的十字聖架,獲享復活的光榮。因我們的主基督。
眾
亞孟。
4.3.【「喜樂經」文言文譯本】
啟
天王后喜樂。阿肋路亞。
應
蓋爾攸孕者。阿肋路亞。
啟
如前云復活。阿肋路亞。
應
為我等祈天主。阿肋路亞。
啟
童貞瑪利亞喜樂。阿肋路亞。
應
為主真復活。阿肋路亞。
啟
請眾同禱:
天主,為爾聖子耶穌基督、我等主之復活,令天下萬民喜慶。懇祈爾為童貞瑪利亞,賜我們永享常生之喜樂。亦為是我等主基督。
眾
亞孟。
4.4.【「喜樂經」白話文譯本】
啟
天上的母后,喜樂。
應
因為你所生的兒子。
啟
依照他的預言已復活了。
應
請你為我們轉求天主。
啟
童貞聖母瑪行亞,喜樂。
應
因為主真的復活了。
啟
請大家祈禱:
天主,既因你聖子耶穌基督的復活,使天下萬民都得喜慶;今求你因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轉求,賜給我們永遠分享常生的喜樂。因我們的主基督。
眾
亞孟。
5.結論
5.1.如同玫瑰經及花冠經一樣,三鐘經是默想聖母瑪利亞面對天主聖言的回應。
雖然三鐘經只記錄了預報及實現了救主降生的奧蹟,但從它的歷史發展來看,三個不同時辰實際配合了主耶穌基督的復活(早上)、苦難死亡(中午)及降生(黃昏)的奧蹟。再加上喜樂經,其救恩意義更是顯明。
故此,在誦念三鐘經時,我們宜配合時辰的重點,默想主耶穌基督的奧蹟。並藉此學習聖母的德表:
Т 默念:「默存在心中,反覆思索」(路2:19,51);
Т 交付:「看!上主的婢女,願照你的話,成就於我罷」(路1:38);
Т 實踐:「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,他就是我的兄弟、姊妹、和母親」(瑪12:50);
Т 順從:「他無論吩咐你們甚麼,你們就作甚麼」(若2:5)。
5.2.與聖方濟同禱
聖方濟在談及瑪利亞時,總離不開她與聖父、或聖子、或聖神的互動關係。我們在此可以用聖方濟所寫的讚歌,與他一起,致候榮福童貞瑪利亞:
「萬福,聖善主母,至聖皇后,
天主聖母瑪利亞:
你是成為教會的童貞女。
你是天上至聖之父特選的,
是聖父及他至愛聖子、和護慰者聖神所聖化的。
你在過去和現在,
都滿被聖寵與美善。
萬福,他的宮殿!
萬福,他的約櫃!
萬福,他的寓所!
萬福,他的長袍!
萬福,他的僕婢!
萬福,他的母親!
萬福,你們一切聖善的美德,
你們因聖寵和聖神的光照,被傾注於信徒的心靈內,
使他們由無信者,
轉化為忠信於天主的人。」
【致候榮福童貞瑪利亞(簡稱聖母頌)】